Page 15 - 何枝可依
P. 15
中升华......哲学家们用易于理解的理性达成了一致,用人类自身的经验来判断世界规
律,用哲学或艺术来应对人生的荒诞。
哲学家们给出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探索答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走入了不同方向
的不同道路,而且并未抵达终点。所以,当我意识到我内心的安慰绝不是因哲学而来,
我就只能对哲学家表示痛惜。现在我慢慢地书写自己的对答案的认知时是感恩的,因为
我是幸运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柏格森说有价值而长存的只是每个人贡献给绝对真理
的微小部分,正确思想自会取代错误,它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辩驳,用不着我们劳神去批
驳谁。我自己的体验,我自己的判断,我自己的见证,我自己的真诚分享,本身也就是
正在贡献给绝对真理。
我昼夜思想,像胡塞尔所说“我必须进行哲学思考,否则我就活不下去”。但我不能仅
仅只对理性的哲学进行思考,而将这个世界给予我的感性的体验置之不管,否则我所追
求的答案必定是残缺的,我也必定永远触碰不到真正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答案既包含理
性又包含感性,无论是理性还有感性都是认识真正答案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理性
便不能分辨出假的答案,如果没有感性便不能验证答案是否吻合我们灵魂中所缺少的那
部分。
我认同哲学家们个体的经验与理性的判断,但我也否定哲学家们对于人生意义探寻的偏
颇;当人们走出黑暗洞穴,寻找理性之光时,又进入另一个洞穴,因为天平称不出它自
己的重量,人若只坚持着求知精神与批判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常常不去怀疑
自己内心深处的本质需求,那么人类就只能一直在路上摸索而无法抵达终点的答案。真
正的答案会吻合我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并且真正的答案会使我们知道真假,也只有真正
的答案才会使我们停止焦虑的探索。所以,如果哲学家还存有不安全感,还希望将世界
推向更美好,还渴望实现自己生命的尊严,还要致力于自己人生的价值...... 那么他们
仍处于与答案遥不可及的地方。
所以,康德认为生活的目的在于履行他的道德义务就是错误的,卢梭认为生命的意义在
于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快乐并且尽可能多的创作有用的作品也是错误的......尼采的“超
人”观与王阳明的心学的“精进”观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尼采主张重新回到人类自身,
重视现实世界,以顽强的生命力来创造人生的价值;尼采疯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所找到
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答案,令人惋惜。我品读这些思想上的巨人的事迹与学说时想到,这
个终极答案是冷峻的,是希伯莱圣经中上帝的形象,这答案就是不愿让你接近,无论你
有多努力,甚至路途有多悲惨,也毫无作用。
但是我又不能把责任放到答案的头上,因为真正的终极答案是绝对不会变易的,答案自
始至终都应该是一致的,而且这答案必须是完美的,还应该包含人类自身的一切;哲学
家们若不承认自己是答案的一部分,就永远见不到答案。
我似乎不应该写出答案的标准,因为这样阅读者会很难认同这个标准;而我也只是说出
这个标准,因为这是我个体的经验,是我经历验证后的标准;而没有这种经历与验证的
人是肯定不会认同的。改变别人或读者的认知,我绝对不敢有这样的念头,因为我深知
事情的发展变更真的与我的聪明或努力毫无关系。
15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