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何枝可依
P. 21
但心学的前提是“空虚”,只有相信这个世界是空的,是虚的,是幻相;既然是空虚
的,人的恐惧也就没有来由了,没有了恐惧便接近了安宁;这相当于是个根基,否则人
就没有办法为自己内心的超越提供支撑,但是又出现一个问题,如果相信这个世界是空
虚幻相,人就更加会陷入绝望之中,因为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包括探索追寻,难道
要探索出来证据证明世界是真实的吗。
人在这个过程中会进退两难;不相信吧,心灵不得安慰;相信吧,似乎又没有十足的证
据;但是高僧透过生活体验,会发现越相信就会越有能力超脱心灵的束缚,他们会在信
心上努力,努力使自己更加相信这个世界的空虚。至于怎样努力呢,也会制定出许多清
规戒律来帮助自己修行,希望以此达到内心的安稳。
对于佛学我不想表述太多,因为教义里面的自相矛盾纠葛连佛子也难以捉摸,禅宗的
“不立文字”就是对南传佛教的重大改革,不用废话,文字并不能带给人真正的道理,
只有生活体验才能直达人的内心,才能使人明白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样子。所以,世界或
环境并不是空虚的,因为这些物质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的内心,改变着人的行
为。
王阳明醒悟这种沉迷于晦涩难懂事物的时间损失,他坦诚人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人需
要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自己存在的价值,他透过现实物质世界去触摸那个无限接近的答
案,而后才能说出“我心光明”的话来。儒学主张更多的关注现实,佛学主张更多的关
注内心,也都带着探索的精神在里面。
尽管许多西方人称赞儒释道等东方学说,我则认为他们的称赞对我来说并无意义,我需
要纵横对比做出我自己的判断才能成为我自己的认知,因为他们并不代表正确,更不代
表答案;我对我们自己民族中的灰暗肯定比他们更清楚,就像有不少西方人喜欢满清而
想要加入其中呢。我相信,答案虽然难以找到,但答案绝非是晦涩难懂的,更绝非是聪
明人才能理解的,也绝非是能够忍受或遵行清规戒律的人才能找到,连孔子也相信,答
案是简单明了的,是普惠的,是不需要费力气但需要一点点特殊的运气就能得到的;东
方哲人在很多地方对终极答案的模样有了共识,比如人人都有慧根。
人内心的情感的的确确影响着人是否安宁,是否幸福;但这情感需要一个明确的真实的
认知做依靠,否则人的内心只能是焦虑不安或空虚寂寞。这个依靠绝不能是似是而非的
的概念,或是别人的经验或是高僧大德的指导,否则糊糊涂涂的相信一个与自己无关的
似是而非的概念,那么人的内心怎么可能会有安宁呢。
我常常会思考,唐三藏所做的努力到底影响了什么,他自己面对大量未译完的经书并且
压根儿就没人愿意学习而使他的法相宗很快消失做何感想呢,除了空虚还会有什么呢,
这种空虚使人倍感失败,他病亡时只有一两个徒弟在跟前照料,当他回想往事时是否会
想到当初寻求答案时的动机呢,如果知识与经验与道理能够使人摆脱痛苦,那么人间早
就没了痛苦。甚至他的徒弟在他临终时疑惑地问道他对所做的事业是否遗憾。如果唐三
藏自己就没有摆脱痛苦,那么旁人又如何以他为模范而得解脱呢。求知与传知是他毕生
坚持的愿望,但无比遗憾的是命运使他在生前就看到了自己努力的失败。他的努力,他
的执念,对世界来说毫无意义,唯一值得称赞的是他求知的精神,这也是他对自己生命
历程的见证。
21 / 59